个人对慧心所的学习和认识
关于慧,应该是佛教中最重要的词之一。
不管是三无漏学中的戒定慧,还是五根五力中的慧根与慧力。在阿含经典里面,也是经常能看到关于慧的出现:
《中阿含经》卷5:“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于现法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CBETA, T01, no. 26, p. 449c17-18)
《杂阿含经》卷27:“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法,断五盖覆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转趣涅槃,住四念处,修七觉意。我等亦复为诸弟子说断五盖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处,修七觉分。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具能说法。”(CBETA, T02, no. 99, p. 191a23-28)
佛教之于有情的目的,就是断除无明烦恼,证得无上的智慧。在《大乘庄严经论》卷6中就有说道:
“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CBETA, T31, no. 1604, p. 622b12-13)
烦恼即是菩提,说明无明与智慧其实是相联系相互转换的。而唯识宗也认为转识成智:转舍有漏八识,转得无漏四智。
无论是菩提、觉悟还是智慧,这些都是慧的不同表达,不管是从性质来说,还是程度来说,甚至是从三性来说他们的意义存在着些许的不同,甚至在佛教内部,不同部派,大小乘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在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界身足论》卷1中:
“十大地法云何?一、受;二、想;三、思;四、触;五、作意;六、欲;七、胜解;八、念;九、三摩地;十、慧。”(CBETA, T26, no. 1540, p. 614b14-16)
有部把慧归为十大地法之一,他们认为十大地法可通于善、恶与一切心。慧就包含了善净慧和染污慧,还有无记的慧。
到了《具舍论》中,进一步的解释了慧的意义:
《阿毘达磨具舍论》卷4:“地谓行处,若此是彼所行处,即说此为彼法地。大法地故名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谓法恒于一切心有。”(CBETA, T29, no. 1558, p. 19a10-13)
《阿毘达磨具舍论》卷4:“慧谓于法能有简择。”(CBETA, T29, no. 1558, p. 19a20)
在众贤的《顺正理论》中,也能看到类似的解释: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10:“简择所缘邪正等相,说名为慧。”(CBETA, T29, no. 1562, p. 384b6-7)
以上是基于有部的思想,他们认为慧是具有简择观察的意思。
而到了唯识学派体系里面,基本也延续了有部的观点,在《成唯识论》中:
《成唯识论》卷5:“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德失具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CBETA, T31, no. 1585, p. 28c11-13)
从引用中我们可知,慧确是具有简择决定判别的作用:
一个人在世间之中,所遇到的诸法中,形形色色,各自不同。那么这些法中,有好的、有不好的,有善的、有不善的,有利的、有不利的……有句俗话讲: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所代表的意义可能就千差万别。而要如何在诸法之中加以区分界定呢?
佛教认为,区分诸法是需要依靠智慧的作用。如果没有慧的抉择,那么好坏、善恶、利弊等便会变得混乱一团。正是因为有慧的作用,才能对境有决定,而不至于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而要生起这种慧,是需要对自己所观境处在一个明解的状态之中。如果我们被无明所染污时,肯定是不可能生起慧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唯识学派认为慧是属于别境心所,这与有部所认为通于一切心是有区别的,唯识学派同时把通善的慧安立为无痴,把染污的慧安立为见。所以,唯识学派中的慧和有部所说的慧相比范围更小了。
在这学期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义忠疏》的过程中,在讲到第七识所相应的心所法中, 有说道:
第七末那,心所十八,谓遍行五,四根本惑、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就是说第七识对应着十八个心所法,然后继续说道:
有我见故余见不生,无一心中有二慧故。
“慧”即我见。
也就是说“我见”即是“慧”。
当时挺疑惑,为什么在疏里面会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知道,“慧”是别境心所,是通三性,善、不善、无记的。而“我见”则是属于根本烦恼,是具有染污性的。先不说其各自的意义,连他们两个心所的性质都不完全一样,为什么说“我见”即是“慧”呢?
后来在《成唯识论》卷4中找到:
我见虽是别境慧摄。而五十一心所法中义有差别。故开为二。(CBETA, T31, no. 1585, p. 22c25-26)
在《成唯识论述记》卷5中也写到:
问岂二惠得具也。
论。我见虽是至故开为二。
述曰。我见即是别境所摄。五十一心所中义别说为二。一惠是别境。通三性.九地故。二见唯染污。通九地等故。既有宽狭别说不同。故开为二。如不以见即惠体故别说见。今亦不以惠即见故别说惠也。(CBETA, T43, no. 1830, p. 398c2-8)
所以说,《忠疏》里面所说的“慧”即我见,其实是需要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在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时候。
正常情况下,“慧”心所,是通三性的。而在与第七识相应的时候,染污的慧生起,才能产生分别计度,而这个染污的慧也就是“我见”。《忠疏》里面说“无一心中有二慧故”。因为“我见”和“慧”的关系就是一个隶属关系,“慧”的范围包含了“我见”。“我见”的生起其实就是“慧”的生起,这两个心所肯定无法同时具起的。
所以,只要搞明白了唯识忠对于“慧”的定义,以及“我见”与“慧”的隶属关系,那么第七识的所相应的心所法只能有一个“慧”时,就自然能明白其中的缘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