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访古之行—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及普贤阁

在三圣殿之后就是善化寺最靠后的建筑,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前的东西两侧,是两座相对的两层阁楼,普贤阁与文殊阁。

普贤阁

相对于因为火灾而重修的文殊阁,普贤阁则是货真价实的古建遗存。

关于普贤阁的修建时间,在1953年落架大修的时候,在梁架上发现有题记“贞元二年一行造”。

在历史中,使用过“贞元”年号的有唐代和金代,所以普贤阁的建造年代可能是唐代或者金代。目前学界普遍断代为金代(1154年),但是整体架构里面也有不少唐代架构的影子。

之前对于这个问题,有位朋友对我说:“一行禅师不就是唐代的嘛,那这肯定就是唐代修的。”

但是我们比对唐“贞元”年号时间和一行禅师的生卒年月,是存在时间偏差的。“贞元”为785 年正月至805 年八月,而一行禅师生卒为683 年至727 年,所以这两者不在同一个时代。当然也不排除重名的可能性,那这样的话,金代也有叫一行的出家人也无可厚非了。

架构

普贤阁建在一个1.12米的台基上,外观两层实为三层。

平面是为一个方形,阁内没有内柱,前面、背面各有四根柱子,山面只有三根柱子,整体受力靠这些柱子来支撑。

因为没有内柱,屋顶架构就是四椽通栿,就是在大梁上,施平梁、叉手、蜀柱、脊槫等。

铺作

普贤阁的三层都为五铺作出双杪,用材为22~23cm,三等材的等级。

第一层为计心造,其中第一跳为翼行拱。


第二、三层则为重拱计心造,特别是第三层,在当心间出60˚斜供,次间上斗拱的第一跳则由一条横拱相互连贯。

大雄宝殿

在两个相对阁楼之后,就是大雄宝殿了,这也是善化寺中唯一的一座辽代建筑。

架构

大雄宝殿建在3.3米的高台之上,前设有月台,月台台阶之上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四柱三间木结构牌楼。牌楼左边设钟亭,右边设鼓亭。

大殿面阔七间,通面广41米;进深五间,通进深25米。

殿内使用了减柱的手法,将两排中间的八根柱子减去之后:东西尽间和稍间之间用四根内柱,每两根柱子之间为两架椽。而中间五间之间的四根柱缝,外槽减掉了前面四根檐柱,内槽减掉后面的四根后金柱,中间四根柱缝只用了两根内柱,分割成前面两根四椽栿,后面一根乳栿。所以其柱网布局很类似《营造法式》的金厢斗底槽。

正因如此,其梁架结构也十分灵活。十架椽,当心间与次间为六椽栿前后对四椽栿与乳栿,较高的内柱支撑六椽栿,两边以剳牵支撑,再施四椽栿、平梁和叉手。稍间与尽间则是以中间的阑额和普拍枋对前后乳栿,其上堆叠四层素枋,直达山面平槫之下。

梁思成先生将木构建筑分为殿堂和厅堂,其中殿堂规格比较高,特点是内外柱同高,有一个比较复杂的斗拱层,往往有吊顶。而厅堂结构其内外柱不同高,内柱高外柱低,彻上明造(福州华林寺大殿)。而善化寺大殿的结构兼有殿堂和厅堂的组合,是一种混合灵巧的梁架结构。

大殿屋顶为单檐四阿,正立面开三门,皆为壸门样式。

铺作

大雄宝殿的外檐铺作(柱头铺作与稍间铺作)同华严寺是五铺作出双杪,但是为重拱计心造,显得简洁大气。


其中次间补间铺作在第一跳之后斜向45˚出斜拱。

转角铺作也是三个栌斗,以附角斗,加铺作一缝。

而在尽间补间铺作第一跳为翼形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