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相非相”犍陀罗造像展

结束了二十一日的《华严经》诵经共修,恰好有两天的休息时间,于是把欠上的一个展去给补上。这个展就是嘉德艺术中心的“见相非相”犍陀罗造像展。

这个展一开始在微博上其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毕竟这是继国家博物馆的平山郁夫丝路文物展之后一个比较有份量关于犍陀罗艺术的展。其实看多了汉地的造像展品,对于犍陀罗这种陌生的造像风格,在中国还是比较受关注的。

整个展,我认识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佛陀是主角

相对于平山郁夫丝路文物展中那尊如明星般的弥勒菩萨像,这次的犍陀罗造像的精品主要集中在佛陀的题材上。
在看完左侧的佛陀本生故事浮雕之后,就正式进入展厅的精华部分,第一尊就是一尊佛陀的坐像。

这一尊造像(上图),保持着平均犍陀罗水平,衣服的写实表现,水波纹束发髻,而且在头光上刻有佉卢文,这是比较少见的。

再转过身来,是两尊非常有特点的造像。右边这一尊佛陀(下图),第一反应是这尊佛陀有点臃肿,腮帮的轻微隆起让佛陀具有一些女性特征,再加上腹部的肚腩,让我啼笑皆非。造像的其他方面倒还好,就是因为这两个瑕疵,让整个造像失去了宁静的观感。

左边这一尊(下图),各方面都非常好,值得一说的是佛陀的衣饰。对犍陀罗艺术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犍陀罗风格可以简单地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佛陀造像基本上都是着通肩衣,水波纹束发髻,身体自然。而晚期的佛陀造像,开始出现了偏袒右肩佛衣,以及螺发肉髻与水波纹发髻并存,形态也更加板正程式化。偏袒右肩佛衣其实是同时期秣菟罗造像的特征,后来在这两个地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出现了风格的融合,所以犍陀罗地区也开始有了袒右肩的表现形式。通过以上讲的袒右肩佛衣、螺发特征,就可以粗略地把这尊造像断代为公元3-4世纪,也基本和展厅卡片标识时间相吻合。

然后压轴的就是下面这两尊造像(下图),一尊是泥塑的佛陀禅定坐像,一尊是青灰色页岩雕刻的佛陀说法坐像。

首先来看这尊泥塑。平衡,是这一尊造像的特点,每一个方面都保持者高超的水准,脸部的细节,衣物的表现,身体的比例都很难找出瑕疵,加上残缺的头光,更给人宁静之感。真要鸡蛋里面挑骨头,那就是水波纹头发纹理稍微浅了点,但这可能与不同工匠的风格有关系。

后面这一尊青灰色的说法像(上图),我认为是整个展的 Super Star 。太美了,我看到这尊像时重复了三遍。这尊造像对于佛陀的肢体以及面部表现是细长偏瘦的,而细腻的肌肉表现加成,给人以精神的观感。其次是衣服的表现,并不是机械工整的堆叠,而是非常自然的收放,水波纹头发的刻线也非常扎实。这尊造像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底座,上面刻有弥勒菩萨,而弥勒菩萨的底座风格和大的底座风格很相似。唯一唯一的小瑕疵就是佛陀右手的食指有点点变形。

基本上整个展我认为算得上精品的就是这几尊佛陀像。而其他的造像给我的感觉就像车祸现场一样,看得人五味杂陈。

每个艺术领域中都有拖后腿的

说完了英俊的佛陀,剩下的就是让我看了之后忍不住吐槽的展品了。

除了刚刚讲的那尊有肚腩的佛陀立像,还有一尊佛陀坐像(下图),让我非常不满。

这尊坐像,看小卡片时间标识是公元5-6世纪,也就是犍陀罗的非常晚期作品了,从造像的特征也能看出与之前的犍陀罗有非常大的不同了。最让我吐槽的就是佛陀的头发表现,肉髻给省略掉,满头的坑看起来非常的不爽。衣服的刻线如此的浅,足以看出工匠的敷衍。

这尊佛首(上图),第一观感还是很好的,扎实的水波纹头发,高挺的鼻子。但是移到正面一端详就发现了问题。这个佛陀的眼眶开大了,造成了一种佛陀带着黑眼圈,如此疲惫的假象。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失误,让整个造像的气质毫厘千里。

走到这一尊佛首前(上图),同行的法师马上就拉着我要走,说感觉不适,一问才知道他有密集恐惧症。犍陀罗艺术对于螺发的表现,精品表现是非常细致的把每一个螺发都按照右旋的方向雕刻出来,而次品,就是类似的这种,在泥塑上用某种器物压出印记来,十分之敷衍省事。

这尊佛陀坐像(上图),是这个展争议最大的。我个人认为这完全不是犍陀罗时期的造像,而是像后来仿制的。这尊造像开脸非常的不犍陀罗,像极中国的唐之后的某尊罗汉的造像风格,具体没想起来是哪一尊,以后再补充。还有这下垂的胸部,和轻浮的手印表现,都是非常糟糕的槽点。

最后是这尊观音像(上图),虽然这个展是以佛陀造像为主要,也有不少菩萨像,但是这一尊菩萨明显在平均水平之下。臃肿,工匠把菩萨的脸部和肢体变现做得太臃肿了,下垂的胸部,鼓出来的肚子,肥大的胳膊,完全和菩萨形象联系不到一起。

剩余的展品表现平平,安静地充当着配角。

总结

最后用一张我拍的菩萨头部的照片来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了这么多造像,好的差的林林总总,而真正完美的那尊像,一直都在你心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