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相品内容,论诸法无相之理
在《金刚经》中佛陀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有的相都是虚妄,都是要归于无相。但是众生却执着于种种差别事相,认为有一个实在的相(体)存在。
而在《中论-观三相品》中,龙树菩萨通过破斥“三相”,来破除外道对于诸法有相的执着。
那“三相”是什么呢?
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3中说一切有为法皆具备生、住、异、灭四个特征:
四有為相是一切法印封幖幟。簡別有為異無為故。
也有一说为“三相”,即生、住、灭。在《中论》卷二中,记录了外道关于生、住、灭的观点:
有為法有三相:生、住、滅。萬物以生法生、以住法住、以滅法滅,是故有諸法。
他们认为有为法存在,这个世界是生灭变坏的。
破三相
有为无为
在《中论-观三相品》中龙树菩萨反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问:“生”是不是有为法?如果是有为法,那么就应该遵从生,住,灭三相,既然要遵从“三相”,也就是说“生”也遵从生、住、灭三相,那么这个“生”又是怎么生的呢?
接着龙树又质问道:如果生是无为法的话,因为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那么“生”相怎么能生呢?无为法不能具备有为法的相。
如果转换成三段论式:
- 若一切有为法,都要符合生,住,灭三相。
- 那么,生也是有为法,故必须符合这三相。
- 若符合这三相,就会互相矛盾,则命题被破。
在这里龙树菩萨通过破斥“三相”是有为无为,使得回答是有为法不对,回答无为法也不对。
共聚离散
在破斥完“三相”是有为无为之后,外道又提出了:生、住、灭三相,若同时具足,称之为“聚”;反之,便分属于前、中、后者, 则名之为“散”。
于是龙树菩萨质问道:“三相”是同时而“聚”,或异时而“散”?
如果外道回答道是同时而“聚”。
龙树菩萨破斥道,“三相”的性质是相违的,怎么能同时具足,既生、且住、又灭呢? 如果存在同时有生、住、灭三相。则既生就不是“灭”、若灭即不是“生”,因为 这两者性质相反,怎么能一时都具足? 同理,如果有“生灭”,就不会是“住”;住的话,就不应有“生灭”。这三者是互相矛盾的,不应该是同时、同处,所以三相同时“聚”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外道回答是异时而“散”的。
龙树菩萨反驳道如果生时无灭,灭时无生,那么就不符合有为法了。 如果三者是分开的,那么就会出现前是“生”、中是“住”、后是“灭”,这这就与一开始自己所提出的“一切有为法,皆有生、住、灭三相”产生了矛盾。
有穷无穷
在龙树菩萨破斥“三相”是有为法的时候,提到了如果“三相”是有为法,那么就应该遵从生、住、灭三相,那么这三个“有为相”,就需要另外的“三相”来确认这个“有为”。也就是说有为法后面还有一个有为法,这个有为法后面也还有一个有为法,以至于无穷。
如果生、住、灭三相,不需另外的“三相”来确认自己的“有为”。那么如何来确认这“三相”就是“有为法”呢?所以在《中论-观三相品》中龙树菩萨的偈颂中说道:无即非有为。
龙树菩萨通过对“三相”的有为无为、共聚离散以及有穷无穷三个角度来破斥“三相”是存在的,实有“三相”是不可能的。
诸法无相
在《中论-观三相品》中,龙树菩萨在最后用一个偈颂来说明“有为法”与“无为法”的关系:
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
这段偈颂是说生、住、灭并不存在,所以因缘和合的事物──“有为法”也并不存在。既然和合的事物不存在,非和合的事物──“无为法”又如何存在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众缘和合的法是随着各种因缘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故将此称之为“有为法”。而“无为法”是如法性、空性、无常性、真如等,是不生不灭的。
其次,相就是“有为法”,性则是“无为法”。因为性是不变的,所以说是“无为”。性虽然不是相,性也不离相,“相”如果没有变化,怎么来凸显出“性” 的超然无为。要有相,才能凸显性;要有性, 才能变化相。故“无为法”的性,还要从“有为法”的相中体现。也就是从无常相的变化里,才能凸显出无常性。
所以,说 “有为法”必有生、住、灭三相,但是实际上不能说“必有”三相,也不能够“定无”三相。“实有”、“兼有”、“绝无”,都是不可得也。所以不能说“一切有为法,实有生、住、灭三相”。但是这种必有是建立在观待前后相的基础上的, 如此才能建立生、住、灭三相的假名。
于是以性不离相、相不离性故,说“有为法”不存在,同时也并非单独存在一个“无为法”。至于观待而有的“有为法”和“无为法”,则不能全否定。三相既从“观待”而有,故非“自性实有”。
在《中论-观三相品》中最后一个偈颂:
如幻亦如夢,如乾闥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
也就是说所谓的“生、住、灭”的相,都像作梦一般、像幻化一般。
其实我们无需关心生、灭、住三相是什么?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是三种状态。而如果三种状态的存在,就不可能再变化。因为这三种状态,要么脱离自体(自性),要么不脱离,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龙树菩萨在这一品中,通过破除生、住、灭三相来说明诸法无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