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识角度谈“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中,世尊在毗舍离城庵罗树园中为宝积以及长者子开示了菩萨净土以及修行方法,其中世尊的一句: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句的含义呢?
这一句话中,关键在于这个“心”字。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中是这样解释道:“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也就是说“心”就是“识”。那么“识”又是什么呢?“识”是一种功能与功用,世间种种精神的、物质的现象,皆是由“识(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而起。因为可以生起色心诸法,所以得此名。
再回到这句话中,其字面含义就是说明“心”与“净土”的关系,其本质就是“识”与“世界”的关系。现在先将其之间关系厘清,然后做进一步关于“净土”的讨论。
关于“识”,有四点需要注意:
一、在《成唯识论》中这样描述道:“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并非世间所有有情众生所共有的,而是每个有情都拥有自己的阿赖耶识。
二、关于“识”的变现,在《唯识三十颂》中提出了完善的依三能变缘起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世间所有的法,都是由识所变现的,能变的识有三类,第八识(异熟识)、第七识(思量识)、前六识(了别境识)。第八识变现根身器界,前五识依第八识所变现的器界,各自再变现所缘的境,第六识则可以变现实法、也可以变现假法,第七识则依第八识的见分变现出自我。
三、根据前两点,其实就可以推论出:每个众生各自变现出自己的世间万物。
四、第三点看似违背常识,但是其实是能解释通的,在《成唯识论》中也提到了这个情况,“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这里的“处”就指的是第八识所变现的似乎实在的器世间,虽然众生各自变现自己的器世间,但是这些器世间很相似,就如同很多灯点亮了之后,就如同一盏灯一样。不同的灯光交织在一起而照亮的,你去掉其中任何一盏灯,这个光亮处会一直亮着,因为会有其他的灯在照亮,所以会产生一个错觉,就是这个光亮处可以独立于识之外,其实它是不可以的,当所有的灯都灭了,这个光亮处也就不存在了识也是同样的道理,各自的识缘到了同一处所,这个一个处所是所有识的共识,当一个识灭掉之后,其他人的识依然存在,所以好像这个处所依然存在,就给人了一种错觉,就是这个处所乃至整个世界可以脱离我们的识而独立存在,其实当你把所有人的识都断灭掉之后,这个世界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这个世界仅仅是大家的共识,并不是说在识之外会存在一个客观物质世界,而识依然是个人是个人的,不会有同一个阿赖耶识。
厘清了“识”与“世界”的关系,那么对于“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的理解就变得很容易了。作为能含藏“种子”的阿赖耶识,当其含藏能变现世间万法的“种子”都能变现善法时,那么由“识”所变现的根身器界,则都是“清净”的。
这句话其实还有一层深意,蕴藏着大乘菩萨道思想。按照上文中的第三点,变现的这个“清净的世界”也仅仅是由某一个有情所变现的,是独立于其他有情的。一个众生的灯光是无法改变整个光亮的,要想将所有个灯的光亮变得“清净”,则需要每个有情都将自己“识”含藏着清净的“善法种子”,这样每个有情共同变现各自的“清净的世界”,最终汇成一起,使得整个“世界”都成为清净的佛土。而这个过程恰好与菩萨道精神完全契合,首先是让自己的“识”中的种子变成“善法种子”,也就是让“心”变得清净,这对应着“自觉”。然后为了让整个“世界”变得清净,就需要让每个有情众生的“识”都能变现出清净的世界,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十分困难遥不可及的事,但也对应着菩萨道中的“觉他”,以及其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本文简单地从唯识的角度来理解“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但是因为篇幅有限,其中的唯识义理阐述还不够深入,尤其是“识”能变现诸法的本质是由“种子”所变现的,其有漏种子只能变现有漏法,无漏种子只能变现无漏法,且有漏种子不能转化为无漏种子,所以变现“清净世界”其过程应该比上文中的要精细很多,而不是笼统的说只是由“识”所变现。本人惭愧,如有错误,望法师慈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