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悲心在心所有法中的对应关系

在《大乘百法明门论》善心所中以及诸烦恼中,对于慈悲心,并没有列入在内。
那么慈悲心在五位百法中所对应的是什么呢?

通过《佛学大词典》中的查询,“慈心”的解释是: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在《三藏法数中》中的解释是: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藏汉佛学词典》中解释为:佛书说愿一切众生得具安乐的心。
再查询“悲心”,《佛学大词典》的解释为:悲他之苦之心也;《藏传佛教辞典》中为:佛书译为悲梵住 ,四梵住之一,但愿受疾病等痛苦折磨之诸众生,脱离痛苦。此悲心能正对治害人之心。愿一切受苦众生离苦之心。
依梵文的本义,慈(maitrya )指友情,悲(karuza)指感叹,感叹人生的苦恼而发悲愿。通常的说法:慈指与乐,给予快乐安隐,悲指拔苦,去除苦难 。“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
通过词典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到慈心、悲心是四无量心之二。特相是不忍見他人之苦,欲拔除他人的痛苦。
既然知道了慈心和悲心所代表的意思,试着在百法名相中寻找,显而易见,善心所有法中的不害心所是有一些相似。
那么不害和慈心、悲心是指的同一个意思吗?
关于不害心所的注解,

窥基大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1:“言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瞋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谓即无瞋,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瞋翻对断物命,瞋不害,但违损恼物害。无瞋与乐,不害拔苦,此二麁相差别,理实无瞋,实有自体,不害依彼,一分假立,为显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CBETA, T44, no. 1836, p. 48c19-26)

窥基大师的“无瞋与乐,不害拔苦”其实也已经带有着慈和悲的意思了。什么是与乐?就是给予快乐。什么是拔苦?就是帮助他人消除痛苦。可以看到,不害心所和慈心、悲心是有许多相似相应的地方。
我们具体分析不害心所: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不害者。無瞋善根一分心悲愍為體。不損惱為業。當知不害不離無瞋故亦是假。”(CBETA, T31, no. 1606, p. 697c24-26)。由上面可以清楚的知道,不害的体性是无嗔,是用来对治害的。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無嗔與樂。不害拔苦。是謂此二麁相差別。理實無嗔實有自體。不害依彼一分假立。為顯慈悲二相別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別立不害假實雙明。”(CBETA, T85, no. 2810, p. 1056c19-22)。

通过上面的引用,我们又引出了无嗔心所。关于无嗔心所与不害心所之间的联系,可以理解为:瞋有很严重的瞋,也有轻微一些的瞋,很严重的瞋就是把别人的命断掉的,不害要对治的就是很严重的瞋,而无嗔对治的是比较轻微的瞋。不害心所,实际上是对无嗔心理状态的深化和细化。所以不害是依无嗔的一部分作用来安立的。无嗔和不害虽然是同一个心,但从所起不同作用,分别安立了无嗔和不害这两种心所。也在利乐有情上讲,慈与悲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无瞋的基础上安立了一个不害,来与慈、悲来相对应。
那么到底无嗔对应的是慈心还是悲心、不害对应的是慈心还是悲心呢?

《俱舍論頌疏論本》卷29:「慈悲二種。無瞋為體。若依論主慈用無瞋。悲是不害也。」(CBETA, T41, no. 1823, p. 975b14-1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卷2:「與樂名慈無瞋為性。拔苦名悲不害為性。」(CBETA, T33, no. 1695, p. 44b27-28)

不嗔恚他人的心,叫做 “慈”;不伤害他人的心,叫做 “悲”。由上面可以知道,无嗔所对应的是慈,不害对应的是悲。
所以,五位百法中没有慈心和悲心,并不是因为遗漏,而是慈心和悲心已经包含在善心所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