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唯识存在论

在佛教中关于存在的论述是有非常多的。不同的教理体系对于存在的理解不同,阐释不一。而作为佛教教理中最为精密的唯识体系,对于存在的论述富有逻辑性又不失佛教教理的核心。

唯识体系认为,“识”是一种功能与功用,世间种种精神的、物质的现象,皆是由“识”中的“种子”所变现而起。

具体的“识”的变现情况,在《唯识三十颂》中提出了完善的依三能变缘起说: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即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识所变现的。能变的识有三类,第八识(阿赖耶识,即异熟识)、第七识(思量识)、前六识(了别境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变现出根身器界,前五识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器界,各自再变现所缘的境,第六识则可以变现实法、也可以变现假法,第七识则依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变现出自我。

所以,可以将世间的存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器世间(外)”与“有情世间(内)”。下面便是关于唯识体系中关于“器世间(外)”与“有情世间(内)”存在的论述。

器世间的存在

讨论“器世间”的存在,本质上就是是讨论“识”与“器世间”的关系,首先在《成唯识论》中有这样的论述:

“然诸有情各有本识。”

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并非世间所有有情众生所共有的,而是每个有情都各自拥有自己的“阿赖耶识”。那么就可以推论出:每个众生各自变现出自己的世间万物。

这个观点与我们通常对于世界存在的认知可以说是相差甚远,但是其实是能解释通的,同样在《成唯识论》中也提到了这个情况并作出了解释:

“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处”指的是由第八识所变现的我们认为那个“看起来应该是实在”的器世间。虽然众生各自变现自己的器世间,但是这些器世间因为众生共业的原因,所以是很相似的,就像很多灯在一起点亮,就如同一盏灯点亮了一样。因此,各种不一的灯光(器世间)混合在一起,去掉其中任何一盏灯(器世间),这一盏灯还是会亮着,因为会有其他的灯(器世间)在发光。所以就给我们的认知造成了一个错觉,那就是这个光亮处是独立于识的。其实并非如此,如果当所有的灯都灭了(器世间消失),这个光亮处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每个众生各自的识缘到了同一“处”,这个“处”便是所有识的共识。如果一个识灭掉,其他众生的识依然存在,便会有这个处所依然存在,造成这个处乃至整个世界可以脱离我们的识而独立存在的错觉。
这便是唯识体系中对于“器世间”存在的论述。

有情世间的存在

而“有情世间”则指的是由五蕴和合的有情众生,通俗的理解就是“器世间”是非生命体,“有情世间”指的是生命体。

对于生命存在的认识,早在佛陀证道后初转法轮给五比丘所讲法中便指出了生命的本质是五蕴和合的假有存在,并无实在的,否定存在实有的灵魂。在唯识体系中进一步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认为第八识(阿剌耶识)不是实我,也不是有情实在的灵魂。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自我或者灵魂是不变的,即使是参与到轮回之中。但第八识并非如此。第八识是刹那生灭的,并非不变。而且第八识同样可以解构的,通常认为第八识可以分为自证分、见分和相分三个部分。其中的相分就是种子、根身和器世间。其中所包含的种子既有本有,也有新熏,众生时刻都在造业,所以种子生现行,现行又新熏成种子,所以第八识并非是不变的。

而关于第八识与生命轮回的关系,因为第八识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第八识并非是生命轮回中作为实体的承载。但是,第八识又使得有情保持其个体的连续性(相似相续),即在六道中无论投生于何种形态,都视为同一有情,所造的善恶业也均由其承担。所以,关于第八识的这种似断似续的存在方式,在《成唯识论》中有详细解释: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 “恒、转” 故。“恒” 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 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 “种” 故。“恒” 言遮断,“转” 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

所以,唯识体系中关于生命存在的认识本质上就是对于第八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