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种子”说建立的讨论

本文将“种子”说的建立进行简略阐述,其中涉及到部派和唯识宗的理论都未展现,文章逻辑恐存在漏洞,如有错误,望法师慈悲指正。

部派佛教“种子”说的建立

“种子”一词最早在《阿含经》中已经出现了,如《雜阿含經》卷2: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而那时的“种子”是建立在世间的色“种子”基础上的,所以把一切法的能生行成为“种子”。一直到部派佛教,其中的“过未无体”说是引发“种子”思想的基础。而认同有“潜在的烦恼和业力”加上心不相应行中的“随眠”、“不失”、“无表色”、“无作业”的提出,都使“种子”思想逐渐清晰。

在《中论》中: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业是过去成立的,但还能异熟感果,为了解决因果不相及而又能成为因果的现象,于是龙树菩萨采用了种子生果的比喻。印顺导师用图例来示意过:

種子 ───── 業
根芽等相續 ── 心心相續
果 ────── 愛非愛果

也就是业虽然过去了,但是造业的心,有其他心心所法相续生起,引起异熟果。在世亲菩萨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有更详细的阐释:

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名與色於生自果所有展轉隣近功能,此由相續轉變差別。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何名相續?謂因果性三世諸行。何名差別?謂有無間生果功能。

世亲菩萨进一步说明了“相续传生”的理论,心心不斷的相續,是前業後果的橋樑。至此,“种子”以及从以世俗的比喻上升到“形而上”的术语,标志着“种子”说思想已经初具体系,对大乘唯识体系中的“种子”说有这意义非凡的启发与影响。

唯识“种子”说的建立

唯识“种子”说最早可见于无著菩萨述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中,如卷52:

云何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餘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當知此中果與種子不相雜亂。

而后世亲菩萨进一步将“种子”说进一步解释,世亲菩萨认为“业”就是思,思有三种:审虑思、决定思、发动思。思发动身体则称之为身业,发动语言称之为语业,发动思虑分别则称之为意业。既然有了“业”,那如何感果呢,世亲菩萨在《大乘成业论》中阐述道:

故離彼計身語二業所引別法,但應由思差別作用熏心相續令起功能,由此功能轉變差別,當來世果差別而生。如紫礦汁染拘櫞花相續轉變,至結果時其瓤色赤,內法熏習應知亦爾。

一切的善、恶业都是由思的审虑、决定、发动为初始,然后才有了身、语。然后种种不同的思,熏习成不同的“功能”,这种功能被阿赖耶识所藏,与阿赖耶识俱时生灭且相续不断,这就是世亲菩萨的“种子熏习”说。

小结

原始佛教的“四圣谛”思想说明业与烦恼的所集是痛苦的因,于是有了“业感缘起”说。但是在解决感异熟果报的原理问题上,有部提出了“无表色”,经部提出了“种子”说。但是依然没有将“业感”理论建立完备。直到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提出的唯识“种子”说并经历各大论师的努力,才将问题圆满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