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访“深山王宫”──平武报恩寺

在四川的佛寺中,除了在成都平原附近有名的大寺外,还有一座藏在深山之中的古寺,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绵阳市平武县“敕修报恩寺”。

概述

报恩寺在绵阳市平武县境内,距离绵阳市区184公里。是四川保存最完整也是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寺院全称“敕修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完工于天顺四年。
在《平武县志》中,对于报恩寺的面积记载为:东西长 278 米,南北宽 100 米,占地面积 278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518 平方米。
寺院由山门、天王殿、钟楼、大悲殿、华严藏、大雄宝殿、碑亭、万佛阁等主体建筑构成。
那么就会有人问了,为什么要在偏远的深山中修建这样一座庞大的寺院?根据寺中《敕修大报恩寺碑铭》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所以王玺出身世家,这里就有两个版本的起源:第一个版本是王玺窥探紫禁城的恢弘,于是花钱请了曾修建紫禁城的工匠,在平武修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但是此事最终还是传到了明英宗耳里,于是下令彻查此事,王家大惊失色,赶紧将宫殿改成寺院规模,塑造佛像。最后才得以躲过一劫,甚至还被皇帝改名为“敕修报恩寺”。
第二个版本是在平武志书《龙安府志》中提到,王家是出于对当今皇帝的感恩,想利用宗教来巩固统治,所以才修建了这座寺院。
不管个版本,王家在山高皇帝远的平武当土皇帝,报恩寺这座文化遗产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路线

如何去报恩寺?
简单地说一下交通路线,给想去的朋友做个参考。目前去报恩寺只有汽车这一条途径,可以自驾也可以坐旅客大巴。自驾是经南坝镇、古城镇再走 205 省道可到,旅客大巴则是在绵阳市平政车站坐去平武的车,票价46元,上午8点到下午4点间隔半小时发车,大约四个半小时车程到达平武县城,报恩寺则离汽车站相隔不到两百米,步行即可到。报恩寺因为是文保单位,需要购票才能进入,票价40元。因为报恩寺离平武县县城不远,如果想深入了解的话,可以选择在平武留宿。

缩小版紫禁城?

报恩寺坐西朝东,在中轴线上,自东向西逐渐抬高。虽然都说是模仿紫禁城的规模来建造的,不过实际上参照平面图,这个说法并不靠谱。除了天王殿前的金水桥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他布局很难找到相似的地方。报恩寺的布局和用料虽称得上为宫殿规模,但是说是缩小版紫禁城就有点牵强附会了。

以自己浅薄的古建筑知识谈一下自己的见解,我认为报恩寺的山门到天王殿之间的空间设计不合理。不管是宫殿作用还是寺院作用,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大门之后的第一进空间,其用作缓冲的空间被设计得不足够,单金水桥的设计就占掉了太多。有趣的是,在平面图中第一进院落南侧是一片空地,按照寺院钟鼓楼对称的布局设计,此处应为鼓楼,但是测绘图并没有画出来,说明鼓楼可能在历史中被拆除掉,现在这一块区域建起了一座卧佛殿和公共厕所。如果在当时将南侧空地也作为缓冲区域,那还说得过去。如果是设有鼓楼或者现在的这种布局就显得非常拥挤。而天王殿之后中轴线上的空间布局就显得比较合理了。

山门

从平武汽车站出来,下起了大雨,因为提前了解天气情况,所以拿出准备好的雨伞,准备在雨中参访这座明代建筑群。大家都知道古建筑的木头材质被雨淋湿后,颜色和纹理会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在照片中,雨天的光线更是强化了对比度,让古建显得富有有历史厚重感。

远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悬山顶的山门,用黑色琉璃瓦覆盖其上,再用青色琉璃瓦修边,红色八字外墙,这种反差对比让报恩寺在远处就能感受到其气派。再走近可以看到两座六面经幢,左右两座都雕刻有“唵大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并用汉藏两文雕刻咒文。经幢上的云纹雕得灵巧流动,富有美感。

沿着台阶爬升,山门之前设置有两只狮子。从胸前铃铛阴刻可知,实为狻猊。狻猊,龙的九子之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狮子被广泛引用,于是狮子和狻猊联系在一起,其形象也被佛教寺院所使用。

走近山门,一块横匾高悬,上有明朝杨升庵题写的“敕修报恩寺”。

两边是新修复的金刚像,因为在“5.12”大地震中,山门像受损非常严重(图片来自网络),所以现在看到的是修复之后的,已经没有多少旧物的痕迹了,实是惋惜不已。

天王殿

由山门与天王殿构成了报恩寺的第一进院落,在这个院落空间里,分布着金水桥,钟楼,范公井等。
天王殿前设有单孔石拱桥三座,北侧有重檐歇山顶钟楼一座,其顶琉璃瓦铺设方式与山门相同,钟楼檐下悬“天音醒世”匾额。在钟楼的西南侧有一小方亭,内有明代南京都察院御史范辂被贬龙州时见寺僧饮水困难捐资所开凿之井一口。

中轴线上则是天王殿,单檐歇山顶样式,其中“天王殿”的匾额,由两个力士手持铁链各自牵引着匾额两个角,眼睛圆瞪张嘴,身体倾斜形成动势,生动不失趣味。

此天王殿其歇山式结构的草架所使用的是川渝地区所普遍流行的穿斗式结构,这与北方有一定区别。

天王殿内,设四大天王像,私以为造像水平很高,威猛挺拔,神态表现生动,形体自然不僵硬,尤以按剑的增长天王最佳。

天王殿目前有个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殿内有许多蝙蝠栖息,其粪便会掉落在造像及地面上,影响美观同时也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破坏(见持伞的多闻天王右手手指)。

华严藏

在东西中轴线上,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空间为第二进院落,南北对称分布着华严藏与大悲殿。

华严藏为重檐歇山顶,屋顶覆黑、绿色琉璃瓦,草架依然是穿斗式,台基为须弥座。

华严藏中置一座高为11米,直径7米的转轮藏。转轮藏是由南朝傅大士发明,在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三中记载:

「輪藏 梁傅大士愍世人多故不暇誦經及不識字。乃於雙林道場創轉輪藏。以奉經卷。」(CBETA, T49, no. 2035, p. 318c2-4)

转轮藏是佛教传入中国本土化的一个体现。这里也要区别转轮藏与转经轮的区别,转轮藏有储存经卷的功能,而转经轮则没有这一功能了。
在中国现存有三座转轮藏,分别是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宋代转轮藏(现存最早),平武报恩寺的明代转轮藏(保存最完整)和北京智化寺的明代转轮藏。我有幸参访过这三座转轮藏阁,其中以报恩寺报恩寺的转轮藏最为精彩,在踏进门的瞬间,被其完整的结构和庞大的体量所震撼。

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因为经屉和下部装饰等被拆除,能清晰地看见其骨架,而报恩寺的转轮藏其完整性同样让人咋舌。每一层的斗拱结构明确,细节清晰,柱间缠龙线条流畅,鳞片清晰。八边形基座上设须弥座。其建筑结构基本按照是按照《营造法式》来进行建造的。但工匠们也结合了一些地方手法和报恩寺其它建筑配套,使得平武报恩寺的转轮经藏与其他转轮经藏有一定的不同。

华严藏内前后柱分别有四条泥塑蟠龙,遍体金甲,筋骨突露,形态生动,颇具腾飞之势。
询问工作人员能否推动转轮藏,被告知因为汶川地震,华严藏的建筑结构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倾斜,而转轮藏中心大柱是与殿梁相连,为了保护建筑,转轮藏现在禁止转动,而整体维修方案至今还没有确认下来,为这座转轮藏及建筑捏一把汗。
转轮藏在古时中国寺院是非常普遍的设施,但是为什么现在只存有寥寥几座呢?可能与结构、材质、外力等都有关。而报恩寺的转轮藏保存完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了楠木作为建筑材料,而且不仅仅只是转轮藏,整座报恩寺用料非常奢华,楠木被运用到了全寺的建筑木构之中,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占据了相大的比例,论用料,实是能和皇家媲美。正因为使用了楠木,所以虫蚁的防护非常有效,这对于木构建筑保护提供了相当大的保障。

大悲殿

与华严藏南北相对的就是大悲殿,高 16 米,十六柱重檐歇山式顶,总面积369 平方米,结构与面积都与华严藏相似,

殿中有一石质须弥座台,台上设一尊千手观音像。此尊菩萨是由整根金丝楠木雕刻而成,高9米,身后是由1004只手呈扇形分布构成的圆弧。

这尊像的出彩之处就在于手的雕刻,工匠将每只手进行合理分布,前后上下富有层次感,给人每只手向外伸出去之感。手部的细节也同样不逊色,或拿法器或结手印,形态各异,线条柔美,肌理自然不僵硬。

作为一尊大型木雕造像,大形不崩又能在细节上表现如此入微,水平相当高了。

大雄宝殿


作为第二进院落乃至整个伽蓝布局中最重要的建筑,报恩寺的大雄宝殿也采用了重檐歇山顶。在前文中提到华严藏和大悲殿也是采用的重檐歇山顶,那么到底什么是歇山顶呢?这里简单的进行一个介绍。

上图的屋顶样式叫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前后左右四个斜面。庑殿顶的使用级别要求很高,最具代表的就是故宫的太和殿,使用的就是重檐庑殿顶,代表着古建筑中的最高等级。

上图就是歇山顶样式,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前后左右也有四个坡面,左右两个坡面因为有山花(三角形区域)所以比庑殿顶的低。现存最早的使用歇山式屋顶的就南禅寺大殿。而重檐歇山顶就是两层屋檐,至此宫殿庙宇中建筑屋顶样式的等级为:重檐庑殿顶 > 重檐歇山顶 > 庑殿顶 > 歇山顶。重檐歇山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北京天安门。

继续回到报恩寺,我们知道报恩寺已经有三座建筑使用了重檐歇山顶,这在建筑上的使用等级已经是非常高的了,所以被称为宫殿级的建筑水平并不为过。如果说是王家为了巩固统治而自发修建如此高规模的寺院,这在等级非常严格的封建社会显得十分不合理的。从这一点,我更相信第一个版本宫殿改为寺院的修建缘起。
除了重檐歇山顶之外,大雄宝殿还有一些其他特点:殿前设有月台,南北面各设斜廊与第三进院落的南北廊相连接,同时殿后设有单坡卷棚顶,明间(中间)置壶门,稍间置壶窗。

在踏进大雄宝殿之后,被其三尊像给深深震撼了,呆在原地,凝望着。

然后我的视线稍从佛像移开,就注意到了在殿正中央摆放的由金丝楠木雕刻高约两米的九龙牌位,牌位上写着“当今皇帝万万岁”,与寺名中“报恩”相呼应。

三尊佛像置于宽三间的亚字型须弥座上,从手印推测出三尊像为三身佛。

中间一尊造像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内着裙外着半披式袈裟,双手结毗卢印,头戴镂空宝冠。左边一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结跏趺坐,内着裙胸前界带,外着半披式袈裟,左手安于膝上,右手仰掌垂下。右边一尊为化身佛(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内着裙外着袒右肩袈裟,双手结禅定印。
这三尊像,螺发高肉髻,双目微睁,向下俯视,面容饱满,阔面高鼻。其左右两尊像后背的舟形背屏,红色底火焰外缘以及花带做装饰。顶部刻有双手各执一条龙的大棚金翅鸟,成弧形在佛像头顶设置。这个样式在《長阿含經》卷19中有说明:

「若卵生金翅鳥欲搏食龍時,從究羅睒摩羅樹東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食之,隨意自在,而不能取胎生、濕生、化生諸龍。」(CBETA, T01, no. 1, p. 127b28-c3)

同时经中还讲了胎、湿、化生的金翅鸟对龙的捕食。由于迦楼罗性格勇猛,因此密宗以其象征为勇健菩提心,或视之为梵天、大自在天或文殊菩萨的化身,为汉地造像在元明请开始流行的样式。

中间一尊造像的背屏则为明代典型的“六拏具”风格,大鹏金翅鸟在最顶上,其余五种动物形象分布在下部两侧,又称 “六灵捧座”、“六灵捧会”。
据《佛说造像量度经解》中记载:

「有云六拏具者。一曰伽噌拏。華云大鵬。乃慈悲之相也(鵬鳥與慈悲。梵名相近。故借其音而因以有形。表示無形之義。餘皆倣此)二曰布囉拏。華云鯨魚。保護之相也。三曰那囉拏。華云龍子。救度之相也。四曰婆囉拏。華云童男。福資之相也。五曰舍囉拏。華云獸王。自在之相也。六曰救囉拏。華云象王。善師之相也。是六件之尾語。俱是拏字。故曰六拏具。又以合為六度之義。」(CBETA, T21, no. 1419, p. 945b12-20)

伽噌拏,就是大鹏金翅鸟,鸟身人面,嘴如鹰喙,生有巨翅,位列天龙八部,威力能降诸龙,有慈悲之相;
伽噌拏两侧为那啰拏,也就是龙女,戴宝冠,披璎珞,双手合十,下着百褶裙,尾部生着长长的龙尾,是救度之相。
那啰拏下侧为布啰拏,意为鲸鱼,或称摩羯鱼,长鼻、利齿、鱼身的形象,自隋唐传入中国后与龙的形象不断结合,到明代演化成为 “长鼻龙” 的形象。
波啰拏下方是福啰拏,意为兽王,在明代一般画成狮子的形象,威猛而立,为护法神物,有自在之相。
福啰拏下方为救啰拏,意为象王,为白象形象。象身洁白如雪,为善师之相。

大雄宝殿三尊像后的墙壁,是一套完整的壁塑。在这一壁中结合了泥塑、壁画、影塑等技法,内容是观音、文殊、普贤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景。其中背景都采用壁画的形式来表现,而善财童子、龙女、供养人等等则采用了影塑的形式,而三为菩萨这是泥塑手法,视觉上充满起伏,富有观赏效果。

碑亭

从大雄宝殿到万佛阁之间构成了第三进院落,这一进之中有大雄宝殿、碑亭、回廊、万佛阁等组成。
在大雄宝殿之后的空间之中南北分布着两座碑亭,其形制相同,台基方形,重檐顶,下层檐亦为方形,上层檐为八角攒尖顶,顶覆黑色琉璃瓦。

碑亭的下檐斗拱样式也挺值得注意,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其中头昂为象鼻昂,二昂为琴面昂。这种象鼻昂在大雄宝殿的上檐和万佛阁平坐外檐上也都有使用。
而左右碑亭里各有石碑一通,其中北边的碑正面刻有 “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 的御笔圣旨,背面刻 “敕修大报恩寺碑铭”。南亭碑正面刻准修的14 处寺院名称,背面刻 “敕修大报恩寺记”。

万佛阁


在第三进院落中最靠后的建筑,万佛阁也是整个报恩寺最大最高的建筑。采用两层三檐歇山顶样式,屋顶黑色琉璃瓦铺设,绿色琉璃瓦修边。

万佛阁没有开放第二层,所以只能看到第一层的内容。踏入门内,就能看到佛陀说法泥塑像以及左右的十大弟子像。

中间佛陀为释迦牟尼佛,于亚型须弥台上,做说法状结跏趺坐莲花座上。佛陀面容饱满慈祥,双目微增,螺发高肉髻,宽额垂耳。造像的头光是两部分组成的,其下的墙壁部分为彩绘壁画,而梁上的为泥塑。 整体来说,造像水平高,并没有太多死板和僵硬,这在明清造像之中属难得。
佛陀身边的两位弟子从手部动作中推测出为左为阿难尊者,右为迦葉尊者(抱拳状),其余弟子皆高3米,合掌与抱拳为间隔排列,神态各异,生动形象。

殿中最吸引人的是佛前的两尊像,初以为是大梵天与帝释天,后来查资料才确认为王氏父子(王玺、王鉴),两尊像着官服,双手抱拳。造像人将自己的像塑于佛前用法的做法在国内实为罕见。

总结

草率的将此次的参访写下来,因为个人知识水平有限、拍摄所得素材不全,所以对于这座庞大的建筑群的理解存在这许多不足和偏差。
报恩寺这座屹立百年的古老建筑,在烟雨之中,接受着一代代世人对它的朝拜、渴求、冷眼……它不说话,它无声地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