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中关于化生的讨论

在《俱舍论》中,关于“生”的讨论主要分别世品中,本文略述《俱舍论》中对于“生”的讨论以及引申。

生的类别

我们平时在上早殿的时候,会念到“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这句。
这句话中的“四生”便是指四种“生”的方式,是出自于《俱舍论》:

於前所說諸界趣中,應知其生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何處有何?
頌曰:於中有四生,有情謂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
論曰:謂有情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名為四。

可以知道,“四生”包括了: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同时,论文中也交代了不同有情有哪几种“生”的方式。

关于人的化生

在《俱舍论》中,对于“化生”的方式,有几个点是值得讨论的。
比如说其中的一段:

人化生者,唯劫初人。

上文可以知道人具有四种“生”的方式,其中化生这一种方式,只有劫初的人是所化生来的。这个说法其实在经典中是能找到依据的。在《长阿含经・世纪经》和《起世经》中就描述了世界的形成和毁灭,即“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坏劫”中需要经历二十个中劫,有情和无情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消亡。同时会有三大灾难发生:火宅、洪水、狂风。这三大灾难最后会逐渐将这个世界摧毁掉。而在《长阿含经・小缘经》中佛陀宣说了“人”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起源的:

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空(CBETA 2020.Q1, T01, no. 1, p. 37b28-c1)

在上一个大劫后,世界崩坏,众生都往生至第二禅光音天上,众生都是自然化生的。

其後此地盡變為水……其後此水變成大地,光音諸天福盡命終,來生此間……於此住久,各自稱言:『眾生!眾生!』

此后光音天寿命终了,往生到了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逐渐称自己为“众生”。后又因为饮食了涌出的“地味”,而逐渐劣化失去了天人的能力,变成了“人”。

关于胎生的问难

《俱舍论》中关于“胎生”,有这样一则问难:

【问:】一切生中,何生最勝?
【答:】應言最勝唯是化生。
【难:】若爾,何緣後身菩薩得生自在而受胎生?

为什么释尊在成道前这一期生命会选择胎生而不是最殊胜的化生呢?论师从两点来回答这个问难。第一点是佛陀之所以选择胎生,是为了方便大众对其产生信心。如果选择化生,便会使大众产生疑惑甚至疑谤。关于这一点,在《修行本起经》卷1:

期運之至,當下作佛,於兜術天上,興四種觀,觀視土地,觀視父母,生何國中,教化之宜先當度誰?

释尊在兜率天下生前的时候便思维如何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说,应该由哪一种方式投生,肯定也在释尊思维的范畴之内的。
而论师的第二点解释,释尊是为了留给后人遗物来瞻仰供养,所以才选择胎生,因为在化生灭后便什么都不留了。关于这个解释,个人稍微不是很认同。因为,佛教的舍利(圣物)崇拜以及偶像崇拜并非在原始佛教时期便存在的,有一部分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比如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佛陀形像的,而是用脚印、菩提树、法轮来代替。直到在公元一世纪,北印度犍陀罗地区才开始出现了佛陀形像,犍陀罗是否受到古希腊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在其中的。所以推测第二种解释可能为论师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得出的一种解释。

引申

从《俱舍论》中关于“生”的描述,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是哪种生呢?从《佛说无量寿经》卷二中能找到相关的描述:

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这里,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极乐世界有两种“生”的方式,即是化生与胎生。尤其化生更是从莲花中化生,这也间接证明了上文中“最胜唯是化生”。而极乐世界中众生是由什么因缘所“化生”的,在文本中明确指出,是因为除了积累各种善根、修行各种善法之外,还需深信诸佛功德以及自性佛性。这个“信”是关键,是否具备“信”决定了是“化生”还是“胎生”,这个极乐世界的“往生法则”显然与娑婆世界是不同。同时在在《弥陀经》中也又提到,极乐世界的各种鸟类都是诸佛所化,也就是,除了往生去极乐世界的众生之外,其余的众生都是诸佛所化现的。

小结

本文以《俱舍论》中关于“生”的方式作为引申,对几个小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末学水平有限,如有错误,望法师慈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