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柏拉图回忆说与唯识宗种现熏生的异同
这学期学习西方哲学史,在学习到柏拉图的思想章节的时候,了解到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关于认识的理论,就是“回忆说”。于是便联想到佛教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的熏习原理,本文试着将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异同进行简单阐述。
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存在两个对立的世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灵魂本是居于理念的可知世界,但是附于肉体之后,因此而遗忘了可知世界的一切。他认为理念的知识并非通过感觉经验在可感世界中来获取的,而是先天就存在于灵魂之中的,需要不断的通过哲学训练,才能回忆起灵魂在可知世界所知所见的。
“我们必定是从某个先前状态获得我们现在回忆起的东西。”
“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
如何才能让灵魂回忆起可知世界的理念?则是需要通过看、摸或者其他感觉来引发。虽然理念的知识无法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但是感觉经验能起到一个诱导的作用来帮助灵魂对理念的回忆。
从柏拉图的“回忆说”可得到以下信息:
- 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所组成的。
- 支配肉体的灵魂作为其主要的认识载体
- 灵魂的设定为最初就存储着理念知识的,后知识被遗忘,需要通过某种机制来还原先前的状态。
- 灵魂是永恒不朽的,只不过会投生于不同肉体之中。
种现熏生
佛教唯识宗认为“唯识无境”,即世界与众生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并非实在。
阿赖耶识,可以理解为一种“功能”,无形无相,亦没有质碍。而在阿赖耶识中,同样有一种“功能”、“潜在势力”,亦无形无相,这种功能被称为“种子”。
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可以从阿赖耶识的含义来了解,“阿赖耶”在梵语中有能藏、所藏、执藏的意思,即此识能储藏一切能生起现行诸法的种子,现行诸法所熏的种子又储藏在此识中。
整个“种现熏生”的过程:
- 阿赖耶识中所藏的种子,具有潜在的势力,遇外缘生起色心诸法,此诸法被称为现行。能生的种子为因,所生的现行为果,这个过程被称为“种子起现行”。
- 种子生起现行的瞬间,现行具有强盛的势用,熏习成了新的种子,储藏在阿赖耶识中。能熏的现行为因,所熏的种子为果,这个过程被称为“现行熏种子”。
从佛教修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悟入真如,修学过程的重点就是转染成净,也就是让曾经储藏在阿赖耶识中的大乘种子得到显发,再通过不断修行善法来熏习成新的善法种子,使染污种子不断减少,最终彻底断除染污种子,证得圆满。
两者异同
通过了解柏拉图的“回忆说”与唯识宗的“种现熏生”,可以发现两者的相似与相异:
- 两者之中都有一个确定的载体来完成向往美好的步骤。柏拉图的“回忆说”中指的是灵魂,追求不朽的理念知识;唯识宗中指的是阿赖耶识,追求最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境界。
- 灵魂与阿赖耶识都是支配生命的主体。不过灵魂是附于肉体之上,两者相互作用;阿赖耶识则是变现出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之外的器世间。
- 灵魂与阿赖耶识也都同样参与到生命的轮回中,且都依靠某种规律决定投生的地方。
- 灵魂在之前存储着先前所知的知识,通过训练可以回忆起;阿赖耶识也存储着过往诸法所熏习的种子,通过外缘可以再次起现行。
- 灵魂是不朽的,永恒的;但是阿赖耶识非常非断(既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间断的),就像瀑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