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部派佛教对于“三世是否实有”的解释
在《异部宗轮论》中,有一段文字记录了大众部中关于过去、未来是否实有的观点:
過去未來非實有體。(CBETA 2021.Q2, X53, no. 844, p. 582c3 // Z 1:83, p. 226a12 // R83, p. 451a12)
在这短短的一句文字之中,包含着各部派关于“三世是否实有“的讨论。我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整理,粗略地将自己所了解到的部派中关于”三世是否实有“的观点进行陈述。
上座部
在叙述上座部关于“三世是否实有”的观点之前,需要了解到上座部关于“法处”的看法,他们认为“法处”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心相联系的,所以是以心为前提而存在的。吕澂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将上座部的这种学说特点定义为“唯心论”。
同时,现在佛教中普遍认为时间的最小单位是“刹那”。而在当时,上座部则认为刹那不是以时间为标准来界定的,而是联系着心来讲的。心是刹那灭的,所以被心所认知的对象(外界)也是刹那灭的。所以他们就否定了关于时间的客观物质性。这也符合“唯心”的学说特点。而根据这一观点,就可以推论出,只有心所认知的现在这一刹那是实有的,而过去、未来都不是实有。
而上座部关于“三世非实有”学说的经典出处,可以从诃梨跋摩的《成实论》中找到相关论述,在十论初有相品第十九中先列举了各家的争论:
於三藏中多諸異論,但人多喜起諍論者,所謂二世有、二世無,一切有、一切無,中陰有、中陰無,四諦次第得、一時得,有退、無退,使與心相應、心不相應,心性本淨、性本不淨,已受報業或有或無,佛在僧數、不在僧數,有人、無人。有人言二世法有,或有言無。(CBETA 2021.Q2, T32, no. 1646, p. 253c22-28)
然后在“二世有品第二十一”与“二世无品第二十二”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表明了其学说主张,也就是“否定二世实有”。
说一切有部
虽然在《异部宗轮论》中记录大众部的教法观是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但是从大众部中分裂出的说一切有部,却是彻底主张实在论的。他们认为一切法皆有自性,是一种实在的“有”,而不是由其他材料混合起来的“假有”。这在《异部宗轮论》中也有记录他们的学说特点:
「其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謂一切有部諸法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過去未來體亦實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生老住無常想心不相應行蘊所攝。」(CBETA 2021.Q2, X53, no. 844, p. 584c15-18 // Z 1:83, p. 228b6-9 // R83, p. 455b6-9)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说一切有部对于“三世是否实有”持“三世实有”的观点。
具体的探讨说一切有部提出这个学说的原因,同样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开始,说一切有部认为时间的最小单位是刹那,每个事物都是即生即灭的,在如此念念生灭的缘起之流中,每一刹那与前后的刹那都是无关的独立存在,也就是一切事物都之存在于这些生灭的刹那中。但是“业”“报”又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刹那,这两者是不可能同时的,必然是有时间的前后或者说是“时间上的间隔”。那么这两者之间又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呢?于是说一切有部就提出了“三世实有”的学说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从字面上被称之为“三世实有”,但是并不是存在有一个恒常的法能从过去一直到未来,也就是“三世”作为“时间”本身是实有的。对于他们来说,“时间”这个概念,只是有为法的活动,生灭的一刹就是现在,未生就是现在,已灭这是过去。说一切有部将一个具体事物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为最小单位,于是就有了“法体”的概念。他们认识已落入过去的业乃是业之当下性行为而非其法体,后者由于“不相应行法”“得”这个法体的作用,依然属于现在的有请。按照这个逻辑,因缘成熟,过去的业便能由体起用,而使果报现实地呈现。于是法体是在三世中的每一个刹那都是存在的,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变。同时“时间”这个概念也同样只是依法体而假立的,这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59中有所体现:
「諸法無時不攝自性。以彼一切時不捨自體故。不待因者諸法無因而攝自性。以不待因緣而有自體故。」(CBETA 2021.Q2, T27, no. 1545, p. 307a10-12)
如果再继续探讨,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说一切有部提出的“三世实有”观点本质上就是为了从看起来间断的时间寻找连续性,以满足“业”与“报”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一切有部坚持认为每个法体都存在于相对应的刹那之中。
经量部
而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的譬喻师所形成的经量部,与说一切有部的“三世实有”学说有所区别,他们认为一切都只是现在实有,过去、现在、未来之中,只有现在法体的起作用(未起作用)。这在《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0中有所体现:
「我等亦說有去來世。謂過去世曾有名有,未來當有,有果因故。依如是義說有去來,非謂去來如現實有。」(CBETA 2021.Q2, T29, no. 1558, p. 105b4-7)
他们认为现在是不断相续的刹那现实,而过去灭入之后,就是非实有的。
那么经量部又是如何来解决过去的业灭灭入同时非实有,又是如何能感果这个问题的呢?
于是他们提出了“种子熏习”说,简而言之就是过去的业虽然灭入,但在这刹那之中,存在着前因所引起而能生的“自果功能”,也就是“种子”,也就是能相续传生的功能。
种子 ───── 业
根芽等相续 ── 心心相续
果 ────── 爱非爱果
在世亲菩萨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有详细的阐释:
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名與色於生自果所有展轉隣近功能,此由相續轉變差別。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何名相續?謂因果性三世諸行。何名差別?謂有無間生果功能。
世亲菩萨进一步说明了“相续传生”的理论,心心不断的相续,是前业后果的桥梁。
如此,经量部在唯现在实有,过去灭入消失、未来没有来临的,为了保证时间的连续性,也就是“业”与“报”之间联系,以一种“潜在力”的形式安置在现在之中,也就有了“种子”说。
小结
本文只略述了上座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对于“三世是否实有”的学说特点,但是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在繁乱的部派佛教关系网之中只能凭支言碎语来判断各部派的学说特点,其正确度恐有偏差,劳请法师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