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随笔

已经记不得上一次写东西是什么时候了。到处都被简短的信息充斥着时间轴,再一次把手放到键盘上面写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确实是个很大的考验。

为什么会开始写长文?现在微博、朋友圈这么普及,何必为难自己写一大堆东西,而且还不一定有人读得下去。

可是。

内心积存了许多凌乱的想法,想用手捕捉,抓到的却是总是碎言碎语。也好。终归有些东西是关不了,藏不住的。何不就让这些零零散散的蹦出来,讨得自己心安。在这个碎片信息的时代,给自己留一份余地来书写,也算练手。

我。
在结束了叛逆中二的青春期之后,在冷凝了所谓的一腔热血之后,在成熟了第二性状之后,正按照所谓的人生正常发展轨迹,从生理上的成熟转变为内心世界的探求。

不知道从何年何月开始,崇尚一种叫逼格的东西,那会很少听华语音乐,对国产电视剧、电影毫无兴趣,对于当时风靡的网络文学更不屑一顾。同时,也在那会开始接触数字尾巴、豆瓣等清新的分享社区。慢慢的,在看到别人在讨论上述不屑的东西时,我总是嗤之以鼻,心中暗暗的给他们打上了“山炮”的标签。以为和其他人不一样,因为我听的是外语音乐,看的是国外影视作品,用的是最新的电子产品……接触的是高大上的文化,我把这称为“文艺”。

慢慢的,我用偏执的想法来筑起了一座叫做“偏见”的城堡。同时,又不断用“偏见”在捍卫着这城墙。病态的是,我总爱拿自己消费的文化产品来显示自身的不平庸,站在“偏见”的城堡上,自封为“文艺”,俯视着被我打上“低俗”标签的人。

有人说,“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充满了偏见”。在经历过戏剧的人生转折之后,我背井离乡,开始了我东奔西走的生活。

到处走走,到处看看总是好的,在外面呆的时间久了,见识过不同的人,领略过不同的风情,听过不同的故事,经历过不同的曲折。我才慢慢明白:一个人摆脱幼稚的标志,不再是标榜自己读的什么书,看的什么电影,听的什么音乐,用的什么最新电子设备而产生的优越感。

我现在所处的生活,其实并没有太大社会压力,通过几次旅途,我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人们,了解到他们养家糊口讨生活的不易。其实,他们的生活已经告诉了他们什么是“深刻”,没必要在茶余饭后再去探寻“深刻”,再去用“高逼格”的事物来伪装原来已经很疲惫不堪的面具。

一个有深度、有内涵的人,是不会在意“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知的庸众”。他们理解每个人最开始都是肤浅的,而变得深刻是需要走很长的道路的,同时道路又是艰辛的。他们不带偏见,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合理性的。

文艺,向来不是拿来给自己贴的标签;文艺,越来越被人妖魔化,扭曲化;文艺,不是为了追求文艺而去硬装出来的。

我,无知的给自己贴上了文艺的标签,用外在的手段来撑起虚假的外套。用友人的话来形容:就像一个暴发户买了一座图书馆,标榜着自己是一个文人。终究,虚伪的外套会被真理和客观撕开。

现在开放的网络环境,造就了我们的言论自由,我们可以为任何一个事物评论一番。自大的认为自己虚弱的人生信条既是普世真理,整个世界都可以拿来评判一番。同样,我也可以懦弱地用一杯咖啡,一本书,一首歌,来向世人展示我的高“逼格”,在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当自己还在为消费了什么文化感到骄傲的时候,有一群文艺的践行者正忙着创造,用他们的脚走出了真实。不骄不躁,不吭不响。

多么讽刺的对比,多么怯懦的活着。

我的“文艺”始于偏见,放大于浮躁,被欲望所摆弄。

嘿,该醒醒,从黑暗之中抓住那一丝理性的希冀。

让浮躁沉淀,当一切喧哗最终被理性的看透。

也不过如此。

希望那座偏执的城堡终将倒塌。

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致我的22岁青春
在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