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理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读后感

读过《大慧普觉禅师法语》之后,其中禅师对清净居士的一段开示让我印象很深刻:

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而返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殊不知。圣人设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

浅谈佛教与老庄思想的异同

佛教作为一个来外宗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并生根发芽最后开出了绚烂的并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文化之花。外来文化能在中国的有如此的发展,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佛教教理本身就具有融合性、可塑性?还是因为本地文明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关于佛陀降生的一些观点

伟大的释迦降生人间,他不愿做政治上的统治者,而离开家,追随着当时的“沙门思潮”思想家去学习,最后在菩提树下觉悟,而后到处讲法。随着佛法在印度的传播,渐渐发展成宗教。因此,在后来对佛陀的传记也带上了宗教的神话色彩。对于佛陀的降生,学界和佛教徒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佛陀降生到底是怎样的?我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牛头宗法统断绝的根本原因

在《中印禅宗史》这本课本上,关于牛头宗的法统描述,传到了慧忠之后,就轻描淡写到“法统断绝”。
牛头宗在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因为政治原因、经济原因还是教内的纷争最后导致这个法统的断绝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通过查找文献来还原这支“昙花一现”的牛头宗。

戒律思想的认知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教诫弟子无数。佛陀成道后,第十二年后开始因犯而制戒,后因犯缘增多而广教律法。佛陀将要涅盘的时候,阿难尊者请问佛陀:“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陀涅盘后以何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故《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的宝。当知此者,是汝等大师。”

一切法无我

在百法明门论中,就是围绕一切法无我而开展的,主要是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对一切法的解说,另一部分是对无我的解说。